我们讲述的故事必然是不尽真实——直接说是虚假也未尝不可。
导致虚假发生的原因无法计数,暂且可以说有这几种吧:
第一种,当然是刻意隐瞒,把敌人往错误方向指引的村童是典型代表。通常可以表现为截然不同的谎言,或者过分片面的真话。
第二种,则是无意的隐瞒。因为说故事的人本身也无法知道完整的信息,当知晓和不知晓的内容比例达到某个阈值,故事就离题万里了。
第三种,归罪于说故事者的表达能力。把“他们往东去了”“他们往李家村方向去了”或者“他们往那边去了”,都可以算是对敌人理智的一种挑衅。
第四种,是言语的缺陷。在小孩说“他们往东边去了”的时候,他脑海中想的是眼前有五个穿黄衣服的敌人士兵,想的是游击队驾轻就熟翻过围墙的姿态——这些在故事里都消失了。
第五种,是语言的缺陷。据说,某一个毛利人原住民部落的语言中,不存在“死亡”这一概念。和“不存在”一沾边,故事就变得晦涩难懂,甚至无法言说。
第六种,来自更幽微的思维深处,甚至超越了语言。它的形容暂时未有公论——一切实在的事物,都与观测它们的目光不可抑制地背离,越来越远。